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宁波市第一批战“疫”先锋团队和个人先进事迹展播③

2020-04-20 10:01:24 编辑:丁梦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自觉在防疫抗疫一线当先锋、作表率,涌现出了一批冲锋在前、坚守一线、担当作为、勇于奉献的先进典型。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激发斗志,市委组织部2月16日发文通报表扬全市第一批43个战“疫”先锋团队和118名战“疫”先锋个人。今日刊发第一批战“疫”先锋个人中的30名个人先进事迹,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对标先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进一步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微信图片_20200221203425

◆ 叶晨玲(宁波市李惠利医院放疗科主管护师):

1月28日接到紧急通知将支援华美医院,没有一丝迟疑,立刻把幼小的女儿送回慈溪老家,轻装上阵。在隔离病房,病患既没有家属,也没有陪护,她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之外,更多地要做好生活护理,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真正落实优质护理,不仅如此,她还鼓励病患要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做好心理护理。因为多次使用消毒液,原本白嫩的双手布满了红疹,又痒又干燥,但她却说:“我做的都是最平常的事,是应该做的事。”

◆ 童菠(宁波市李惠利医院肾内科护师):

作为90后的年轻党员,主动报名一线支援华美医院。每班八小时的上班制,为了不浪费防护物资,八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是常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在转身都困难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各种高难度护理操作,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及心理安慰。每每下班,脱去手套,双手就像一整天浸泡在水里一样。

◆ 陈磊(宁波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在医院发出抗击疫情的紧急召集令的第一时刻,主动请缨进驻隔离病房。身为退伍军人的父亲听到儿子要和病毒近距离搏斗,非常支持:“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考验,要像战士上战场一样”。每班24小时的工作强度,穿着很厚不透气的隔离衣,让他汗流浃背,体力透支。在宁波还没有新冠病毒治愈方案的情况下,他摸着石头过河,专门电话连线武汉的ICU同学,探讨诊治经验。为避免医务人员过度暴露,以及防护服紧缺的现状,从隔离病房建立至今,他始终坚持一个人查房一个人给病人做检查。

◆ 钱国清(宁波市第一医院感染风湿免疫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

坚守初心,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一个班次就是24小时,下班后又自觉进行自我隔离,本来留给家人的时间全奉献给抗战疫情。“我是感染科医生,又是党支部书记,我不去谁去?”他说道。而在自我隔离期间,他还刻苦研究新冠病毒的机理、诊疗方案以及国家最新防控要求,并将所学所想分享到临床工作中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素养和品质。

◆ 张红(宁波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管护师):

1月20日在医院发出抗击疫情的紧急召集令后,主动请缨毅然前往医院隔离病房上班,1月29日再次主动请缨去市第二医院护理确诊患者,从紧张的备战阶段、岗前培训、个人防护到积极投入一线,不管是从血气分析、雾化吸入、静脉采血、咽拭子、痰液标本的核酸检测,还是患者的生活起居,她坚持事无巨细,体贴到位。在抗战新冠病毒过程中,看到党员带头冲锋,这深深触动了她的思想,也坚定了她入党的决心,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 戴金金(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

在第一时间响应医院号召,主动要求前往医院隔离病房,护理工作要求连续工作8小时,每天工作后脸上一道道裂痕是体现她一个白衣天使的真实写照。1月29日在得知医院要派护理人员前往市第二医院护理确诊病人的时候,她更加没有退缩,积极投身到抗疫的最前线,认真、耐心护理着每一位确诊病人。

◆ 王杨(宁波市第一医院胸外科主管护师):

坚守“敬业、勤业、精业”的信条,疫情爆发之时,主动向护理部请缨,当被派往定点隔离诊治中心的第一天,她即全身心投入到临床第一线。新冠因其病程长及反复,患者长时间被隔离于密闭的环境中,外加机体不适,极易滋生心理问题。一位老年患者在隔离的第四天晚上忽然情绪激动,她与其家人沟通,耐心安抚老人,为老人打开心结,为了能密切观察老人的神志变化,她还在病房外吹着寒风守了一夜。

◆ 吴校慧(宁波市第一医院ICU护师):

在医院发出抗战疫情紧急召集令的第一时刻,在未经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抗疫阻击战。在事后告知家人以后,父亲非常支持并加以鼓励要做好防护,母亲细细交代日常生活。在战疫的过程中,每天严严实实的防护服穿在身上至少6、7个小时,汗流浃背过后会觉得很冷,眼镜起雾,透不过气,和病人说多了话就会气急胸闷,脱掉口罩帽子起红疹,水疱已是日常,而她说,能看到病人陆续出院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 郑南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房主任):

作为医院急性感染科主任,出于对传染病的职业敏感性,1月中旬她就带领团队开始行动,准备隔离病房的各种设施、各种防护用品,做好随时收治新冠病人的一切准备。作为医院专家组成员,她还承担了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培训,负责宁波大市区的相关会诊工作。1月19日的晚上,医院迎来了第一个来自重点地区伴有发热肺炎的留观病人,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隔离病房,拼尽全力展开救治。

◆ 陈琳(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发热门诊及全院留观病房主任):

作为宁波市专家组成员、医院核心专家,带领整个感染内科团队始终战斗在疫情第一线。随着新冠肺炎患者例数的增多,任务更加艰巨,每天忙忙碌碌顾不上吃饭,有时候一天下来没喝过一口水。作为市院感质控中心核心专家,全市三批驰援武汉的共32名医务人员出征前都是她培训感染防控知识,为出征战友保驾护航。医院里所有进入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的医师也都是她培训和教导,从新冠肺炎的诊治到高风险的诊疗活动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她都一一悉心教导。

◆ 陈童恩(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房副主任):

在大年夜接到负责危重新冠肺炎的救治任务,他二话没说马上赶到医院,换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患者的基础性疾病比较多,病情进展情况并不乐观,氧合功能不断下降,生死关头,他决定给予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病人的氧合才有所改善。为确保病人万无一失,根据上级指示,将病人转至浙一医院进行综合治疗,他全程护送顺利完成病人转运。目前,仍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坚守在隔离病房,负责重症病人的救治和会诊工作。

◆ 余哲(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房负责人):

大年初五,接到任务需要呼吸科医生支援北院区隔离病房,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去!”疫情面前,他挺身而出,始终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第一线,“爸爸,这几天我天天都看新闻,关注疫情。等到春暖花开时,我们一起去福建云水谣的千年栈道,听哗哗的流水声,欣赏百年榕树。爸爸加油!”趁着短暂的午饭时间,读着女儿发的微信,充满了思念和内疚,他说,等疫情结束后,要兑现对女儿的承诺。

◆ 蔡珂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副主任医师):

1月22日,医院吹响了抗击疫情的战斗集结号,她坚定地向医院提出要求到接待患者数量最多、人群情况最为复杂、突发状况最易发生的前线:发热门诊。1月25日,她急匆匆地安顿好5岁的女儿和家人,成为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救治病人的“巾帼英雄”。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物资,提高诊疗效率,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打响了一次性消耗品“保卫战”:有人选择不吃不喝,有人早饭只挑干粮吃,渴了就忍着。她则顾不上尴尬,干脆穿着尿不湿工作,一天活干下来,浑身都是汗,本来干净白皙的脸上,被口罩勒出了血痕。

◆ 王泓权(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房护理负责人):

“舍我其谁!”1月19日,当接到护理部要求他负责隔离病房护理工作的紧急命令时,他脑海里闪过了这样的念头。他根本来不及整理行李,医院第二天就收治了第一例疑似患者,他就再也没能回过家。这一干,至今就是27个日日夜夜。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家人甚至连外婆去世的消息都瞒着他。两天以后,他才得知噩耗,顿时泪湿双眼,内心满是遗憾和歉意。来不及收起眼泪,他立刻恢复了往日的笃定与冷静,继续着手头上的各项工作。

◆ 张美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房主管护师):

主动请缨、义无反顾赶往防疫最前线。每天面对特殊的患者、特殊的环境,特殊着装的她,要每天连轴转15个小时以上呵护病人,她默默坚守,勤勤恳恳,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件事。在强大的工作量和压力下,她没有一句抱怨,“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她是普普通通的护士,没有轰轰烈烈的赞歌,有的只是“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坚守和奉献。

◆张艳(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区副护士长):

1月19日,医院开启负压病房作前期准备及收治患者准备,她临危受命。1月23日,医院收治全市第一例新冠患者。病房里的她,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夜以继日地坚守在隔离病房,全力救治受感染的病患,加班加点、不分昼夜,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是常态,饿了一块饼干、一个面包,充充饥继续干。看见患者可以康复出院,是她最欣慰的事。作为一名护士,她更是把当年毕业时的誓言写在了抗“疫”一线。

◆ 叶静芬(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隔离病区副护士长):

2月2日中午接到通知,紧急筹备北院11楼隔离病房,时间紧任务重、她临危不惧,从容着手准备防护用品、医疗物资等,短时间内让各项应急物资快速到位。夜已深,她所在的病区却是灯火通明,安顿确诊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执行医嘱、处理应急事件有条不紊。因工作出色,医院将开设另一隔离病区的重任再次交给了她,她毫无怨言,带领科室团队短短3小时内就将新的隔离病房准备就绪,当晚就在新开设的隔离病区接收确诊病人。天天工作到深夜,有时回到住地已是凌晨,但她从不叫苦。

◆ 金艳艳(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发热门诊<包括留观病房>副护士长):

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一打响,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发热门诊工作。她带领着护理团队梳理流程、顺步骤、做培训、搞演练,一刻不停地收治患者、安慰患者,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宣教。身为科室的大管家,科室人员的压力要想办法缓解、吃喝穿要协调安排、防护要时常督促,但大家从未听到她有任何抱怨。大年初三,趁着间隙,她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父亲说:“关键时候,知道你忙,我让大家都不要给你打电话,安心工作。”这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嘱咐。

◆于丽丽(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护师):

1月20日,她接到支援发热门诊的艰巨任务,作为两个孩子母亲,她紧紧地搂住身边的儿子和女儿,告诉他们:“妈妈去打怪兽,等怪兽被打倒,妈妈就回来!”。她与同事们每一天都在超负荷运转,忙得像个陀螺。每天晚上,带着一身疲惫的她回到酒店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爱人视频,想第一时间知道家里的情况。只要他们都好,她就能一心一意地守住自己的战场。

◆ 章亚儿(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

作为医院原院感科科长,她深知疫情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主动要求留守在岗,与新上任科长一起协调合作,带领医院的院感团队,连续30天奋战在防控一线,每日奔波于发热门诊、感染病房等重点区域。参与发热门诊区域划分、感染病房改建、儿科发热门诊布局等;针对院感防控中的细节问题,不断修订制度和改进流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每日坚持对相关人员实地考核防护流程,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暴露风险。

◆张亚华(宁波市妇儿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使命担当在肩,毅然报名参加一线救治。随着第一个确诊病人的入住,她马上到位,准备预案,评估病情,按最新指南及院专家建议给患儿制定诊疗方案。考虑到患儿缺少亲情陪护,并且对病情有恐慌,告知患儿不要害怕,还给孩子辅导作业。每天给患儿家长打电话,告知患儿的病情及生活情况。给小患儿采集咽拭子标本,如果不配合,一哭一咳一吐,所产生的分泌物,对医务人员及环境是很大的威胁,于是与小患儿玩模拟游戏,孩子开始还是不敢张开嘴,开了又闭,采样棒根本放不进去,最后实行奖励,在棒棒糖诱惑下,终于成功了,但在厚重的防护保障下,这些工作下来已是汗流浃背了。

◆ 王飘思(宁波市妇儿医院儿科医师):

她不仅是医生,更是患儿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在完成必要的治疗后,安抚、喂饭、喂水、喂药、洗漱,医生、妈妈、老师等多重角色附身,让这个90后顿感压力无限。每天三班护士们轮流照顾患儿,洗澡、换纸尿裤、喂奶忙不过来。一旦患儿醒了哭闹,立即有温柔的“妈妈”把她抱到怀里哄着,等她睡着了才会轻轻放回病床上。一周岁多的孩子抱在手上还是挺沉的,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一圈抱下来,浑身都是汗,手臂酸痛。每天脱下厚重的防护服和湿透的工作衣,脸颊上被防护口罩勒红的印记丝丝作痛,双手因长时间佩戴手套已变形肿胀。

◆王彩红(宁波市妇儿医院感染病区副护士长):

年初,还没从流感抗击的战斗中走出来,又立即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她主动申请支援武汉,主动申请第一梯队留守病房。从病房的改造开始,几乎再未回过家。自2月5日进驻隔离病房,一直和同事们坚守在岗位上。作为宁波市儿童新冠肺炎收治点,她和同事们勇挑重担。因隔离病房患儿均是无陪,她肩负起孩子们24小时的生活起居。24小时全程陪伴和照护,扮演了妈妈、护士、老师等多重角色,同事们称呼她为:超人妈妈。

◆ 石海芳(宁波市中医院ICU主管护师):

1月28日,当接到增援市定点医院的通知后,虽然任务急、担子重,但她表现得异常淡定,在坚持上完白班和后夜班后,29日早晨,彻夜未眠的她回家简单收拾行李后便赶往国科大华美医院参加集中培训。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家人们都很支持理解我的工作,有他们在,我在一线工作很安心。”从接到通知到安顿好家里也不过短短一天时间,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去。

◆ 董红军(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0余年,处置过SARS、甲流、登革热等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担任市疾控中心防控技术组组长,全身心地投入防控工作,近一个月彻夜与组员梳理全市疫情信息、数据,追踪疫情进展,分析传播特点,建立评估模型,研判发展趋势,讨论防控方案,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拿出防控方案。时常赴一线,对基层疾控中心和卫生院进行实地督查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排查。作为两度出征的“战疫老兵”,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防疫卫士”的果敢坚毅。

◆ 易波(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

毫不犹豫放弃春节回乡探亲的机会,主动担任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监测组组长,全面负责起草应急方案、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分析研判疫情形势、判定疑似病例、管理密切接触者、调度现场流调人员、以及调配应急物资等。作为流调专家组成员,他经常赴基层开展一线流调工作,指导疫情排摸和监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已连续战斗二十多天,没有白天黑夜的连轴转,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他说:“危急时刻,党员靠前,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守护公众健康,这是我们疾控人的使命和职责”。

◆ 倪红霞(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

作为科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的主心骨,第一时间率领全所人员承担起病毒样本检测工作。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高强度的工作、被感染的风险……她却没有半句怨言。她带领大家一起主动承担重任,所有人员24小时轮流上阵。随着病例诊断和报告流程的调整,面对样本量迅速剧增和确诊时限缩短的双重挑战,她不断优化检测流程,还通过组建病原网络实验室的方式,对各区县(市)疾控中心和部分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技术培训,让检测能力下沉和前移。她经常说:“用科技‘侦查’病毒,守护人民健康,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梦想”。

◆ 张垒(宁波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服务监督一科副科长):

作为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一线执法人员,他带头对市直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等高风险环节进行执法检查,认真开展全面排查,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深入各地基层一线的医院、隔离点、宾馆超市等各类场所,督导检查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他每天联系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收集医疗机构、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医学观察点等场所的监督检查数据,分析非法行医窝点排摸复查情况,开展体温监测方法调研、隔离点防控分析,做到一丝不苟。每一次加班加点、每一份工作日报,为的是早一刻击退病疫,早一刻守护人民健康。

◆ 李常路(宁波市急救中心党支部委员、第一分中心主任):

主动放弃休假申请加入负压车转运特勤组,第一批第一组进驻隔离区转运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作为专家组成员,又临危受命专职负责新型肺炎转运任务的日常管理,与此同时作为第一直属分中心主任,春节期间连续十几天每天坚守岗位,时刻关注分中心各急救点防控应急物资消耗情况,及时和中心医务科对接做好各急救点的应急物资配送。

◆ 宋大鹏(宁波市急救中心主治医师):

主动报名加入负压车转运特勤组,2月1日进驻隔离区至今一直承担疑似患者、确诊患者高危转运任务。他在去年意外骨折过,今年一月中旬刚刚做完内固定钢板取出手术,爱人是慈城卫生院的护士,两个女儿一个不到4岁、一个不到6岁,默默克服夫妻双方都是医护人员孩子无暇照顾的困难,从1月26日开始,共转运了24个疑似患者、确诊患者。

来源:宁波组工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