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海宁云龙村:发掘桑蚕文化 走出致富新路

2019-06-06 15:54:09 编辑:周雅雅

海宁市云龙村是一个传统的桑蚕村,从解放前广种薄收的荒地,到七十年代全国闻名的蚕桑村,再到如今着力打造的传统文化村。70年来,靠着种桑养蚕,云龙村实现了村强民富。今天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让我们看看海宁云龙村如何靠“一张蚕”,织出一条富裕路。

1559804015290_5cf8b86f159bb862ff6aa500

最近,云龙村标准化桑蚕基地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在一间1200平米的蚕室内,75万只蚕宝宝就要完成生命中最后的蜕变。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每一只蚕宝宝,都有自己的家,结出的茧也更亮洁。这让来访的外国专家连连称奇。奥地利兰精公司桨粕事业部商务总监麦克·迈尔表示,在他的印象中,养蚕,尤其是蚕结茧上山都是在草上面,像这种的现代化养殖方法,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微信截图_20190606111634

外国专家记忆中的模样,其实是云龙村养蚕的老方法。1950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云龙村干部群众开始平整土地,建设连片桑园,发展规模化桑蚕养殖。“那时候完全是靠挑灯夜战的那种,14个灯,南边北边,就跟白天一样的,都是男女一起上,相当于100多亩的山坡给平了。”原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组织委员徐顺昌回忆当年,不无感慨。

1559804015290_5cf8b86f159bb862ff6aa500

在大搞桑园基本建设的同时,云龙村还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广科学养蚕。1978年,云龙村甚至安装了当时罕见的喷灌系统。靠着科技,1979年,云龙村蚕茧总量达到118吨,到了1994年,蚕茧收购量更是达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闻名的蚕桑明星村。

37ed7a6b86b0c800821dc892d463f359

但明星村的光环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当地办工厂热情的兴起,村头先后建起了五金厂、砖瓦厂。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村民万祖根表示,当时周边的砖瓦厂都是烟囱,整片桑叶上面都是一片灰尘,致使蚕的成活率连30%都不到。

烟囱越来越多,蚕茧越来越少,到了2002年,云龙村的桑园已不足千亩,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少。这样的现状,让许多村民又回忆起曾经桑蚕连片的繁荣场景。

如何恢复昔日蚕桑村的热闹景象?2003年,借着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东风,云龙村进行了土地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到几年功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0年,全村桑园面积又回升到1720亩。在此基础上,云龙村又有了新想法。

f291984fdd7fff725f7f69b19bf56d1c

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绕非遗文化,村里又打出组合拳,先后建起了蚕俗记忆馆、四季智能蚕室,并建成生态体验馆,举办蚕俗文化节。

3a831dc58499a9f5f6fd8625b86d1223

2014年,海宁市蚕桑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把百里钱塘的盐官、周王庙镇38平方公里纳入了保护区域,集中连片发展蚕桑。

3a831dc58499a9f5f6fd8625b86d1223

靠着桑蚕文化,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老百姓的钱袋子自然也越来越鼓。2018年,云龙村全村接待游客6.5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355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7万元。

【记者手记】

作为传统的养蚕基地,云龙村通过深耕特色产业,带动文化旅游、乡愁经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希望有更多的美丽乡村,也能像云龙村一样,立足自身优势,在发掘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早日“破茧成蝶”,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记者 杨柯 金超 海宁台报道)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