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广电网首页

权威发布!宁波2021年中考试题、参考答案与命题意图

2021-06-19 17:48:42 编辑:王聪婕 责编:徐佳艳

宁波市2021年中考已于今天下午全部结束。各科目试题、参考答案及命题意图新鲜出炉,快来看看吧。

语文

命题意图

宁波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植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综合性和情境性,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探求新知。阅读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做题的过程,是学习迁移的过程。

一、基于立德的人文价值追求

本卷遵循课程标准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价值追求。整卷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篇,第1题的材料是对宁波的礼赞,培植的是对乡土的依恋。第2题设置了爱国诗文朗诵会的情境,以开场白的形式串起教材当中的爱国诗文,答题的过程,也是感受高尚的爱国情怀的过程。第三板块的“太空之问”,是对“祝融号成功降落火星”的积极回应。“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火星之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的心血汗水,也因此成就了大国的辉煌。“太空之问”,问的是太空之旅的饮食日常,激发的是对太空的向往,是对科技的向往,由此思索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命运。第四板块“心灵之旅”的18题,需要深入体会名著中的人物情感,然后与自身产生共情,最后用有画面感的诗节来表达。19题的游记(议论文)写作,在与自然、书本、自我的对话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思索改变的必能。写作之旅,是美感熏染之旅,是价值观形塑之旅,是心灵净化之旅。

二、基于综合的情境设置追求

综合学习的宗旨是把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为了有效地实现迁移,需要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需要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本卷的四大板块,“家国之思”、“文学之约”、“太空之问”、“心灵之旅”,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是社会生活情境、个人阅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综合。本卷的第一板块“家国之思”是知识和态度的整合,在字词选择和词义确定的同时,增进了对宁波的了解。第三板块“太空之问”,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入,以八上新闻单元的“新闻采访”为载体,整合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利用已知内容从信息中创生意义,通过推断和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第四板块“心灵之旅”的诗节补写,以名著情境为触发点,将阅读的感悟和诗意的表达融会贯通。

三、基于素养的阅读策略追求

本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抓住《仓鼠爱德华的日记 1990-1990》这篇小说的特点,从情节梳理、文本形式、叙事视角和小说主旨四方面设题,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对情节的因果联系、编排的设计用意、叙事的视角选择、主旨的多重意涵合理地进行补充、假设和推测。

第三板块“太空之问”的“采访准备”,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评价问题,学会提出好问题,考查的是提问的阅读策略。不断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自信的策略性的思考者和学习者,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超越字面内容,进入深入的思考。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和由文本生发的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17题的设置,关注了提问前的信息整合,关注了提问的对象,关注了提问的意图。提问关联点的多与少,就是思维层级的深与浅。

本卷的12、13、14题,考查的是比较方法的运用,在比较中相互生发,如12题;在比较中寻其同处,如13题;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如14题。

我们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一个成熟的读者能同时存有两种不同的认知视线,其认知领域始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阅读的直接对象——读物的认知;其二,是对自身阅读过程的认知。本卷聚焦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关注的是由阅读过程的认知走向读物的认知,是过程的延展和方法的彰显,这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也是统编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训练的要求。

四、基于精准的评价标准追求

本卷客观题目和主观题目兼顾,试题关注思维过程,比如第8题,围绕小说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推测,既可指向“回来”,又可指向“不回来”,但答题的关键不在于结论,而在于整合文本提供的不同线索,呈现有结构的推测过程。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将思维过程量化,采用采点给分,并关注思维关联点,给分点表述明确,答案“示例”清晰,具有典型性。

本卷的第四板块“心灵之旅”,包括18题的诗节补写和19题的游记(议论文)写作。无论是18题,还是19题,都有清晰的提示和明确的要求。特别是19题的提示,抓住游记(议论文)的核心知识,写什么怎么写,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这样的设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作文,明了往哪方面努力,将作文评价的笼统内容变成可以量化的分类分层的指标,使写作过程外显化、程序化、策略化,体现语文考试评价的科学合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五、基于建构的知识梳理追求

“梳理”,是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梳理,按知识点的内在关联进行链接,由一个个节点、一条条线,形成有序、有结构的知识系统。本卷第二板块“文学之约”的名著阅读,涉及4部名著,体现名著阅读的广度,又提供选择性,落实教材编写意图。题目指向名著梳理能力的考查,在梳理的基础上完成主题探究。文言文阅读第9题,根据“胜”字的多义性梳理词义演变的发展变化,思考词义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构建“胜”字的词义演进脉络。这样的梳理,使文言实词呈现源头,体现流变,由一个个静态的字还原成有底蕴有活力的文化载体。

六、基于理解的迁移应用追求

能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恰当地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或者解决新的问题,这是理解真正发生的表征。本卷的第5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因果联系,落实的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不同的叙事视角,指向不同的主旨表达,这是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的学习内容,本卷第7题“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通过新情境中的应用来考察叙事视角的迁移能力。

另外,语文试卷讲究卷面设计,有疏密有致的文、有形象表意的图、有直观明晰的表格,多样的形式,既灵动又美观,读来轻松愉悦,这是语文命题人员的审美追求,更是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命题组)

试题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社会

命题意图

宁波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在材料选用、问题编制、形式呈现、命题立意、情境建构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学科特色,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依据课程标准”“培养关键能力”的要求,使试卷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一、以“广角镜”视角选取命题素材,关注热点,立足真实生活

广角镜的基本特点是镜头视角大、视野宽阔。而本试卷的特点就是取材广泛,有时政热点、新闻报道、社会图册、生活实景、课本素材、史学著作等,广泛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如“长江保护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太极拳申遗成功”“第七次人口普查”“交通强国建设”“宁波市民积极参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宁波公安局建成并使用‘反诈精准劝阻宣防平台’”“宁波建城1200周年”等时政热点都成了命题的背景材料。而试题中的情境创设着眼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如第25题,以动画人物“大头儿子”一家的生活场景和手机“朋友圈”作为背景设置,选材贴近生活,具有生活性、新颖性,生动活泼。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第24题以“历史的界碑”“民族的里程碑”“人民的丰碑”三个篇章展开,将中国近代以来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形成对历史大局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从“开天辟地”建立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到“改天换地”成立新中国,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到“翻天覆地”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让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也是千百万英雄造就的中国奇迹。

二、以“放大镜”视角组织命题素材,“精”挑细选,凸显试卷特色

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工具。我们用“放大镜”视角用来比喻对选取的素材精挑细选的态度。命题组在深入解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逐字、逐词、逐句分析与筛选材料,综合考虑价值取向、难易度、能力素养等方面要求。

以材料分析题五大主题的“精”挑细选为例:

首先,精准定位主题。我们从家乡建设、民族融合、建党百年、学生成长、国家发展五个主题,落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关注自身成长,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的立德树人之目标。

其次,精确选择材料。选取了“忆千年印记,寻城市足迹”“融多元一体,兴中华民族”“百年奋斗路,雄心铸丰碑”“聚社会合力,享网络生活”“把交通之‘脉’,悟发展之‘道’”五个方向的素材。

再次,精妙呈现素材。整份试卷,利用文字、文物、地图、图片、年代尺等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其中25题以微信朋友圈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画面的呈现形式更显鲜活、多样。第26题则用“人类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轴’”和中国交通发展进程三个篇章,展现我国交通领域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把学生带入科技进步给我国交通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情景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交通领域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领悟这只是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理解国家顶层设计(如一五计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思想及行动、科技人员包括普通劳动者的努力付出,三者同频共振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一个“时间轴”、三个“发展篇章”素材的精挑细选,无不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三、以“瞄准镜”视角精心设置问题,“架桥搭梯”,聚焦能力素养

瞄准镜,顾名思义在于“瞄准”。命题中需要“准确指向”,便是设问。设问是命题者架起的一座“桥梁”:引学生从学习的“此岸”走向解答问题的“彼岸”;设问也是命题者搭起的一架“梯子”,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设问要指向明确。

如第22题突出考查学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让学生结合文物图文信息去推测宁波先民所处的历史时代与生产生活状况。从“磨制工具”推测出先民处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生产力有所提高;从“出土了陶器、刀、勺”信息中得出先民可以储存、烹煮食物,从“木桨、牡蛎壳”等信息中推测出先民与海洋的关系是捕捞和食用海产品。本题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空间感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属于素养立意。第(2)小题分析三江口城址的选择问题,是体会宁波先民的智慧与抉择。城市选址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本题以地图为载体,让学生凭借地图及图例来分析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第(3)小题情境的设置综合了宁波史实与现实,设问因袭了以前宁波试卷学生模拟对话的模式,但把答题的选择角度交给了学生。学生既可以从宁波历史发展的史实角度去回答,也可以从改革开放、宁波凭借港口优势推动城市发展的现实角度去回答,灵活又不失人文关怀。

四、以“望远镜”视角定位考试功能,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望远镜”取其意为“极目远望”,喻其义为“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本卷站位于学生发展,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魂”和“主线”,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贯穿,选取具有教育意义且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关的话题为命题素材,强化了试卷的教育价值,力求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获得感悟启发,受到思想洗礼,为落实“立德树人”助力。

第23题,以“古籍记载历史”“文物见证历史”“发展创造历史”三个材料,贯穿一个主题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本题立足于让学生理解“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至今,无不如此。题目引语始终贯穿在三个问题的精心设计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史料实证意识,有理有据评析文物中所反映的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其中文成公主入西藏壁画和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跋涉万里、历九死而不悔终回祖国的事例直接来自教材,以清朝乾隆皇帝赐予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印玺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对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读中,体会各民族的相互交融,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道理。立意高远,含有深意,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做到“以史明理”“以史增信”。(命题组)

试题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640.webp (1)

640.webp (2)

英语

命题意图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核心素养

英语试卷与2020年相比有所变化,今年采用了听力口语自动化测试(人机对话)和笔试(闭卷形式)两部分,满分120分(其中听力口语部分为25分,笔试部分为95分)。试卷结构合理,考查全面,做到了对学生听说读看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发挥了学业考试和选拔考试两考合一的功能。整卷试题设置立足《课标》,试卷选用的语篇都来自英语国家的原版材料,体裁多样,语言地道,文字优美流畅。试题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交际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课改理念,对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有着较强的反拨和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以语篇语用为重点,检测学生思维品质

试卷突出语篇意识,注重能力考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获取文本信息、培养阅读技能、学习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培养思维品质等方面。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与语法填空的考查中,需要学生通读语篇,充分运用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解题策略。尤其在四篇阅读理解试题的编排中,除了考查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之外,今年更多的是从文章主旨大意、理解指代、词义猜测、逻辑推理、写作意图、图片阅读等方面来考查学生对文本整体的解读能力。阅读理解题目设计巧妙,独具匠心,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的检测。

三、以社会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试卷选材语料丰富,依托文化,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弘扬祖国文化的同时,带领学生放眼世界,了解英语书评(阅读理解A篇)的写作方法,了解全球的热带雨林(阅读理解B篇),体现了考试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从词汇运用中的安全问题、兴趣爱好、“水稻之父”袁隆平、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节约用水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机勃勃的宁波、中国产品全球化,到语法填空的“妈妈罢工”,让学生在领略世界文化的同时,既感受到语言交际功能的价值,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积蓄丰富的资源,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以时代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价值观念

试题充分体现生活性和时代性,话题贴近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所选语篇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善良正义的生活正能量,帮助初中生树立“真、善、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测评的育人价值,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完形填空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旨在告诉学生要阳光面对人生,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理解C篇讲述了主人公Jason面对危险、急中生智的故事;阅读理解D篇告诉人们在当今社会如何理性购物;任务型阅读会让考生学到如何使沟通有技巧,交流更流畅。所选语篇都给学生传递着一种生活的正能量,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试题从正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体现试卷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学生做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受教育的过程:考试即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做人。

五、以全体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今年主观试题突出一个关键词:适度开放。20分的书面表达题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就学校举行的“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写一篇80—100词数的英语短文向校英语报投稿。写作任务具有真实的语用目的,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表达他们真实的观点。题目借助思维导图提供了写作框架,指向明确,任务清晰,消除了学生的审题障碍,让学生能专注于写作策略的运用和写作任务的完成。今年的书面表达未提供首句,这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这样的适度开放,既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让书面表达回归到了交流和表达的实用功能。(命题组)

试题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640.webp (1)

640.webp (2)

数学

命题意图

数学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浙教版六册教材为依据,主要考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将“综合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命题以四基为本,回归教材,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以方法为脉,串联考点,实现对通性通法的重点考查;以思想为旨,突出本质,实现对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以能力为意,丰富内涵,实现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考查。整份试卷以素养立意,原创为本,层次分明,亮点纷呈,体现出试题的有效性、导向性、公平性和创新性的和谐统一。

一、素养立意,突出育人价值

PISA试题、新定义试题、情景应用题、迁移型试题、综合探究题是历年宁波中考数学试题的亮点体现,今年依然多方呈现这些亮点。如第8题依托史料,彰显人文价值。第10题、第21题是PISA试题,它们具有PISA试题的三大特征即:情景、运用和思维。第10题既可以对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与矩形的边长设元,凸显符号意识,借助代数推理求解;也可以运用几何直观,通过图形变换进行等积转化的方法解答,体现了对学生抽象思维、几何直观、数学运算等学科素养及应用知识解决或解释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1题是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纸伞并巧妙结合PISA理念命制而成的试题,属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命题角度新颖,既贴近生活,又需要借助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才能解决。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意在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奠定基础。

第15题是一道关于“倒数点”的新定义试题,巧妙实现了对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及对称性等性质的综合考查,依托点的位置变化来考查分类讨论思想。题在书外,根在书内,朴实于外,灵动于内。第20题以书店红五月党史类书籍热销等营业情况为素材,结合统计图表及相关统计量,考查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及应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有重要作用。

二、源于教材,引领教学方向

随着课改的深入,试题更加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准确引领教学的方向。试卷中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源于教材,是教材中习题的变式、引申与拓展,立足基础,体现考试性质;回归教材,导向课堂教学。如此返璞归真,以突出对数学概念与本质的考查,如第1、2、5、6、9、13、14、17、21、22题等;试卷中有一定数量的试题突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10题考查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素养及数形结合、转化思想;第22题考查数学建模、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第10、15、19、23题涉及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这些试题需要学生思维上真正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思考的方式和实践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核心素养。这样的设计能充分体现试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今年的试题同样关注初高中衔接,加强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性质应用的考查,如第9、15、19、22题。第22题应用题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耳闻目见的手机流量问题为背景,实现对一次函数、待定系数法、识图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的考查,彰显对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以实际生活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在教学中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理解题意,并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关注过程,重视数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编制试题时,我们关注过程与方法,凸显对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今年首次将新定义问题放置在第15题,以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为载体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第16题其实质是翻折问题,学生因情景熟悉而亲切,但它却是“熟悉的陌生人”。解决该问题需要慧眼识珠,能洞察到题中独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建立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按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探究,这是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第23题以基础知识与基本结论为载体,梯度进阶,重视迁移,关注过程方法,凸显思维发展,其呈现形式新颖简约,问题设计坡度合理。它体现了从证明体验—思考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的考查,自然、流畅、质朴、和谐,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够从“方法的体验”到“本质的理解”再抵达“灵活应用”,为后续的学习积累重要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意义。

四、重视能力,回归教育本质

为有效遏制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试题的命制避免模型化套路,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第24题呈现简洁新颖,内涵丰富,巧妙避开常规套路。它以圆为背景,将圆的基本性质与三角形边角关系、三角形全等和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核心知识融合在一起,蕴涵了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将核心知识和数学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在问题设置上层次分明,各小题在知识上自然衔接,相互关联;能力上逐步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平和中见关怀,沉稳中显活力,自然中现宗旨”的命题特点。最后一问对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作出有效“甄别”,它的求解方法巧妙避开了通常求最值的套路,转为深入挖掘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而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求解,解法多元,彰显个性,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命题思想,使得压轴题的综合性、创新性、导向性和公平性得到充分体现。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人的发展是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也是命题人在实践中前行的航标。(命题组)

试题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科学

命题意图

科学学科命题以《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含配套的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活动练习册》)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次命题有以下特色:

一、融合生命安全教育

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十分注重生命安全教育,在本次试题命制中注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元素。第3题提出“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引导考生关注实验操作安全。第17题借用电梯内的电瓶车自燃事故,提醒考生关注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第18题以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出现的参赛人员失温事件为背景,说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有助于考生形成防范和自救知识。第25题第3空结合生活实际,注意饮食安全。

二、突显科学学科特色

1.科学实验

初中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不仅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对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今年除了单独把科学实验操作列为考试项目外,在本次试题命制中,命题组仍然关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反思。第3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第16题第(1)小题考查探究声音的强弱活动的实验结论。第19题考查“观竿测影”活动的实验原理和反思。第27题考查电学实验中电流表的接线、量程以及电阻的选择,要求考生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电路的短路原理。第30题通过“杠杆”和“动滑轮”这两个实验的反思,让考生明白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理解科学实验原理,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品质。

2.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开启探索大自然奥秘之门的钥匙,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中提倡和使用科学方法,日常科学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方法。第16题提出科学方法,研究声音的响度时运用转换法和放大法,研究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和方向运用模型法。第24题充分体现了控制变量法的理念,需要学生控制变量、分析数据,从而理解水流从小孔射出的速度v、水流射程s(小孔到落点的水平距离)、小孔在水中的深度h、小孔到桌面的高度H等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25题的第(1)小题体现生物探究的对照实验法。第34题的第(3)小题要求考生理解电路等效的方法。

三、结合教材、生活实际和科学史实

1.立足教材

本卷在命制过程中一直关注科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命题元素,许多试题的命题背景来自教材。第4题题干内容来自教材七年级上第106页,四个选项内容来自教材八年级下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第5题来自教材九年级上第153页汽油机模型实验,演示了汽油机的主要工作过程:做功冲程。第10题题干内容来自教材八年级下第32页,此题的正确答案在教材中由图片完整呈现。第14题来自教材八年级上第147~148页的阅读材料,要求考生会解释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第16题以教材八年级下第7页内容为素材。第19题来自教材七年上第113页的观竿测影活动和159页的思考与讨论“观竿测影”活动的探讨。第21题以教材九年级上第150页的练习题为基础,改编后考查考生热量和电功率的计算。第27题的第(1)小题的电路图就采自教材八年级下第85页“研究电阻的并联”的学生实验。第30题分别改编自教材九年级上杠杆和动滑轮知识内容。第32题的世界第一艘飞艇素材来自华师大科学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2.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试题许多素材直接来自于生活,命题过程中始终考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用科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学以致用。第2题的公筷公勺来源于生活。第7题的素材来源于宁波某小学生的一个科技小制作,考查考生根据电路的改装要求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电路图,能启发考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设计,制作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小发明。第8题的“洗手液”素材来源于生活。第9题的“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来源于宁波月湖景区,体现宁波元素。2021年5月15日携带“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成为首个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绕、落、巡”三项目标的国家,基于这个重大成果,命题组命制了第13题,既体现了家国情怀,也考查了考生相关科学知识。第17题的电瓶车自燃事故来源于生活,宁波市未雨绸缪,采取了“阻车感应系统”等相应措施。第18题的失温现象来源于2021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的真实事件。第20题的防紫外线遮阳布素材是基于生活实际,要求考生根据实际需求对电路进行改装,设计达到要求的装置再运用于生活。第22题素材改编自家庭医药箱的医用双氧水。第25题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红心”甘蔗中毒事件,提醒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安全饮食。第28题的素材是宁波的传统食物“青团”。第29题的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第31题的新疆长绒棉是源于前段时间出现的“新疆棉”事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家国情怀。

3.渗透科学史实

科学史实是科学前辈进行科学研究留下的足迹,是初中科学教学和学习的优秀素材,虽然学生学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更要懂得成果得到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敬畏科学、尊重科学。第14题以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为素材,考查考生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时需要用到的科学知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意义。第32题以世界上第一艘飞艇为素材。命题组在试卷命制过程中,渗透科学史实,较好呈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

4.关注科学思维能力

本卷重视对考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第12题考查考生的过程性思维能力,在冰熔化过程中,V冰的变化和V排开液体的变化之间的关系,G冰的变化和F浮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第15题以图像形式呈现金属单质与可溶性盐溶液置换反应的变化关系,考查3段折线的斜率变化、3个阶段的化学变化、3个折点的剩余固体和混合溶液状态,集过程分析、反应判断、化学计算为一体,具有一定的思维性。第25题,考生梳理水流从小孔射出的速度v、水流射程s(小孔到落点的水平距离)、小孔在水中的深度h、小孔到桌面的高度H等四个变量之间关系很关键。理清变量之间关系后,整个探究过程问题大大简化,但这种思维要求是比较高的。考生通过数据分析,也要辨别水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与液体种类无关。(命题组)

试题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大家可至宁波市教育考试院网站下载宁波2021年中考试题、参考答案电子版。

来源:宁波教育考试、宁波发布

品牌
第一测试
直播宁波 航拍宁波
宁聚 心理健康
广电
直播 点播
动态 主持
集团 广告
新闻
宁波 国内
V观 图片
时评 专题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招贤纳士|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帮助中心| 电视台邮箱| 电台邮箱

浙ICP备12005551号-2 网上视听传播许可证 1103013 2 公安机关备案号 3302030200073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80003

版权所有 宁波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6 nbtv.cn, all rights reserved